五一复工,安全不将就 | 这位浙大系创始人如何用 “矛盾材料” 改写千行百业劳保场景?

 

 

 

 

复工日,劳动防护背后的 “材料革新” 

五一假期结束,全国企业迎来复工潮。在劳动者忙碌的身影背后,安全生产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如何让防护装备从“被动需求”升级为“主动保护”,让劳动者在安全与舒适中创造价值?


答案或许藏在一种“矛盾材料”中——它既阻菌防水又透气如织,既轻若蝉翼又坚韧难破。

 

近日,作为行业创新代表,青昀新材™董事长兼创始人陈博屹受邀接受安健委《中国劳保故事》系列专访,讲述了他如何以15年逆周期创业的坚持,用名为“鲲纶™”的闪蒸法新材料重新定义劳动防护的边界。

 

 

01

从 “天坑专业” 到创业先锋

15 年逆周期选择的底层逻辑

 

时间回溯至2002年,陈博屹先生踏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随后又进入了专为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浙大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从那时起便埋下了创业火种。在“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质疑中,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用创业思维重构材料科学的价值。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巴菲特这句投资哲学,成为他创业生涯的注脚。从光伏行业神话破灭后的低谷,到毅然转向无人看好的闪蒸法新材料赛道,陈博屹始终坚守三大标准:中国没人做、全球少竞争、长周期投入

 

这份“逆周期”的勇气,感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海外归国的创业团队伙伴主动放弃80%的高薪,只为参与一场“用材料改变世界”的远征。“我们相信,真正的价值创造从来与短期利益无关。”陈博屹在专访中这样定义青昀的团队基因。

 

02

市场驱动下的“矛盾材料”破局

以极致平衡重构千行百业

 

在劳动防护需求与国家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青昀新材的“矛盾材料”鲲纶™,既是技术攻坚的成果,也是时代使命的答卷:

 

据 WHO 世卫组织与 ILO 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全球每年消耗超 20 亿套一次性防护服,守护着 5 亿劳动者的安全

中国劳保用品市场在经历疫情波动后,2024 年规模恢复至 1099 亿元,预计 2025-2030 年以 2.2% 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容(数据来源:HCR 慧辰股份)。

在稳步增长的市场之下,当劳动者对 “安全防护 + 舒适体验” 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智研咨询在研究中印证,轻质高效的个体防护装备正成为主流,而环保化、定制化同样是是产业跃迁的关键。

 

 

鲲纶防护材料的差异化价值 >>

打破二元对立,重构防护体验

传统材料在 “安全” 与 “舒适” 间难以兼得,而鲲纶™通过闪蒸法纳米纤维工艺,实现防护等级、耐磨性能与穿着舒适度的跨越式提升。其超轻质面料在核电粉尘、工业喷漆等场景中让劳动者 “轻装上阵”,同时凭借阻菌防水与透气性能,打破防护服 “闷罐感”,兼顾安全防护与体感舒适。

 

长效性能,适配多元需求

区别于常规防护服 1-3 年储存期,鲲纶材料制成的防护服在适当储存条件下 5 年性能保持率≥80%,既满足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长期稳定性要求,又通过延长使用周期降低企业防护成本。

 

场景化定制,覆盖千行百业

从工业场景的高强度作业防护,到医疗领域的生物阻隔,再到核电、洁净室等特殊环境的精准适配,鲲纶凭借材料特性的灵活可调性,实现 “一材多用”。

 

绿色基因,呼应全球趋势

材料成分为仅含碳氢氧的高密度聚乙烯,从源头契合中国 “双碳” 目标与全球 ESG 理念。

 

 

⦁⦁

>> 致复工路上的每一位劳动者 <<

 

五一复工的号角下,无数劳动者再次投身岗位,用汗水书写平凡中的伟大。青昀新材™的 “材料远征”,本质上是一场对劳动者的致敬: 

 

当防护装备不再是束缚行动的负担,当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科技的温度,当安全与舒适不再是单选题,这便是对 “劳动价值” 最朴素的尊重。

从浙大到产业一线,从光伏行业到材料新赛道,陈博屹先生和团队用 15 年印证:真正的创业,是对 “无人问津处” 的坚守,是对 “矛盾困境” 的破解,更是对 “人” 的持续关注。

 

正如鲲纶™材料的 “矛盾平衡” 哲学,青昀始终相信: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共振,才能真正改写行业,温暖时代。

 

 

相关阅读